“新生者”叩门汽车金融,上门的是场甘露还是风暴?
随着近年来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消费主体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汽车金融市场参与者日趋多样化,汽车金融产品和服务更为丰富,个人征信体系不断完善,政策也对汽车金融行业起到了利好推动的发展。
中国的汽车金融市场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传统与新生并起,在这个极具创新性和包容性的行业里,新事物的到来既可以是一场甘露,又可以是场风暴,结果是百花齐放,还是一地鸡毛,需要时间来印证,但向上的新事物总会在这块沃土里找到用武之地。
就拿比较火的“Fintech”和共享经济而言,两者新生事物的到来对汽车金融产生了创新性的影响,它们两位算是敲门汽车金融的门外汉,但却不是野蛮式的夺门而入,那么它们的敲门到来,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惊喜呢?
Fintech助力汽车金融创新式发展?
“Fintech”即金融科技成了一大热词,它的出现无疑为汽车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具有优化交易结构、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客户体验、降低潜在风险的优势,多家互联网金融公司为自己打上了金融科技的标签,在金融科技的助力之下,汽车金融企业也在逐步进行业务模式的创新、获客方式及风控综合模式的创新,让汽车金融的风险控制和贷后管理更加灵活多样。
罗兰贝格在《2016汽车金融报告》中指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主要来自于:
1)对汽车金融领域信息不对称条件的优化;
2)对汽车金融领域交易成本的降低;
3)对汽车金融领域供求两方边界的拓展;
4)对汽车金融领域客户体验的提升。
当科技改变了金融的面貌,其也必将改变金融与汽车的接触方式。与金融科技挂钩最明显的就是大数据,没有大数据的金融市场是无法称之为金融科技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数据获取渠道和数据分析方式为汽车金融业务提供了新的风控手段。
借助于新的大数据系统,汽车金融行业能够不间断地监测客户过去的信用表现以及多维度评估客户资质,更有效地做到贷前风险审查,贷中风险预警,贷后风险控制,提高汽车贷款的资产质量。
金融科技对汽车金融的影响将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汽车批发金融市场、汽车消费金融市场、汽车保险市场及其它细分市场,金融科技将基于以往的优势资源,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优化产品定价、简化业务流程、改善风控模型,通过提升消费者体验来维护原有的市场地位,还将实现产品的丰富化、体验的个性化、服务的增值化。
共享出行抢了奶酪,还是造了蛋糕?
随着新兴消费群体的崛起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出行市场的丰富性满足了大众的出行需求,如长短租、网约车、拼车、P2P 租车、分时租赁等为大众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消费者出行的方式改变,导致购买车辆的主体发生改变,汽车金融的客户主体随之迁移。之前的汽车金融客户是个人,随着汽车共享的出现,汽车金融的客户变成了租赁公司、移动出行平台以及司机个人。这就要求汽车金融机构需要结合汽车共享的特色,不断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满足汽车共享市场参与者的金融需求,汽车金融将迎来更大的市场。
据罗兰贝格分析,全世界范围内共享汽车的保有量自2006年以来已经增加了近两倍。传统出行方式的强替换性催生了汽车共享市场的快速发展,共享出行平台的出现满足了对乘车环境和服务的升级需求。
随着滴滴对市场的垄断,网约车抢占了传统出租车和租赁公司的部分市场,为了应对专业业务对传统租车业务市场的侵蚀,传统租赁公司纷纷转型,进入专车市场。主机厂也在充分发挥车源优势,通过移动出行构建垂直生态圈,提供价格优惠的车辆,提高市场竞争力,另外,主机厂借助移动出行平台对车辆的推广,通过以租代售的模式加强了品牌推广,这也促成了未来移动出行平台盈利方式的多样化。
对于汽车金融机构而言,服务主体将不再是个人用户,还将包括汽车租赁公司、移动出行平台以及整车厂,巨大市场都将是汽车金融企业挖掘的金矿,它所涉及的长链条的产业主体都将会是重要的合作对象。
据罗兰贝格发布的《2016汽车金融报告》显示,在全球汽车市场中,2014 年汽车金融的平均渗透率已达70%,美国和德国的汽车金融渗透率分别为81% 和64%,我国作为全球汽车的产销大国,2014年汽车金融渗透率仅为20%。2015年我国汽车金融整体渗透率约为35%,较2014年大幅增长,虽然仍与汽车金融成熟国家尚有较大差距,但其蕴含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成长空间。